第三三六章举国震动

作品:《盛唐太师

    第三三六章举国震动

    长安城太极殿中,李世民背手站在大殿中央,目光一直落在西南方向。

    一直没有接到吐蕃战争的消息,这让李世民仿佛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局促不安。

    这个时候,他想起八年之年,渭水之盟的墨迹未干,他就把李靖邀请到武德殿内,促膝长谈。

    李靖当时说:“与突厥之间的战争,不同于统一天下之战。我大唐为的并非兼并土地,广纳人口,而是从根本上,击破歼灭其强大之军事力量,遏制其进行大规模战争的能力。虽说目的如此,但若不通过一场根本性的战争,这个战略目的,恐怕不易达到。战争终归较量的,是敌我双方的实力,臣以为,目下最紧要的,是整顿举国农耕,增加粮食储备,同时大兴马政,为建立一支强悍,震慑宇内的骑兵军团,打下底子。开战之前,还要不间断地用间,挑拨上下,推波助澜,突厥部族众多,内部纷争不绝,只要其内战连绵不断,无论是谁,便都没有独力南侵的能耐。随着时日推移,我大唐愈来愈强,而突厥,则愈来愈弱,待时机成熟,只需一场如去年般的大雪,便能教突厥十八部落,陷入万般艰难的绝境之中。其时,朝廷遣一大将,率数万骑兵,北出长城,臣亲率一支轻骑,以为偏师,深入敌境,远袭定襄,则前汉的龙城之战,便将重现。在此之前,臣以为,应审时度势,先将朔方全境,纳入朝廷版图,如此,我大唐北进的铁骑,便有了稳固的老营。

    李世民点头,拳头攥了几次,最终还是放开,他背着手在原地转了两圈,道:“三年,三年之内,朝廷……将不会有任何的……农税岁入……三年以内,咱们大唐,没有能力向突厥大举用兵,但是渭水便桥之辱,是朕生平以来最不堪回首的遭际。此仇不报,朕无颜面对天下臣民。”

    李靖默默点头,有些惊讶的看着异常冷静的李世民。

    “朕要你接任兵部尚书,暗中主持筹备,三年之后……攻伐突厥的战争。”

    李靖凛然道:“筹备不难,但臣要知道,这场战争的目的,究竟何在?为什么打?要打到什么程度才能收兵?”

    李世民低头沉默半响,而后抬头,目光直视李靖:“灭国!”

    李靖肃然起敬,向着李世民深深一稽。

    李世民现在有些后悔了,不应该听信杨天保的一面之词,而李靖那才是老谋成国之言,应该编练河源军没错,将陇右都督府编练七军也没错,错的是开战的时机。

    像吐蕃、突厥这样的地跨数千里,盛兵数十万的大国,根本就不是一战可以灭掉的。必须缓缓图之,大唐用了三年准备,三年积蓄,三年卧薪尝胆,终于灭掉了突厥这个宿敌。

    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可是,李世民却有点太急功近利了,万一这一战失败,大唐恐怕三五年之内,没有实力再创建陇右都督的七军。

    李世民拖着疲倦的脚步走进寝殿。

    长孙无垢坐在梳妆台前,一针一线地绣着婴儿的小衣。长孙皇后自从十三岁嫁给李世民之后,共给李世民生育了三男四女,八月二十日,生下衡山公主(既新城公主初封衡山公主)。

    此时的衡山公主刚刚半岁,长孙无垢却自己给衡山公主做衣服。

    李世民走到长孙无垢身边,用胳膊碰碰长孙无垢。

    长孙无垢不理睬李世民,继续手中的针线活。

    李世民郁闷地一个人走到床榻边坐下,却发现床头放着一壶热茶。

    李世民看了一眼长孙无垢的背影,嘴角浮起一丝笑意。

    李世民径直端起茶壶,一阵痛饮。

    李世民再次走到长孙无垢身边,在她身边坐下,摇晃着身体,又撞了她一下。

    长孙无垢吸了口气,精致的眉目立时瞪起来,威胁的朝李世民举起了手里的针。

    李世民嬉笑着,象征性的躲了躲:“还生气啊?”

    长孙无垢瞪着李世民,张嘴想说什么,却看着他苍白的脸色,疲惫的神态,渐渐失了刚才的气势。

    长孙无垢放下针线,道:“给你一个解释的机会,说吧!”

    李世民咧嘴笑:“朕虽然有些后悔,却箭在弦上不得不发!”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长孙无垢叹了口气道:“二哥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朝廷局势,百官动向,如今弹劾杨思慎误国、李靖娇纵不法的弹章连上,万一消息传到阵前,你让前线将士如何想?”

    李世民在长孙无垢面前才会放下皇帝的架子,他苦着脸道:“朕这不是关心则乱嘛!”

    “正是因为如此,二哥才更不能慌乱!”

    一队骑兵在官道上纵马狂奔。

    数十匹战马动静本来就大,一队骑兵纵马狂奔,自然引起了城门守卫的注意,众守门卫将士急忙探出身子,观察着动向。

    只见远处数十匹战马,数十名骑兵身上水汽腾腾,仿佛如同天神下凡,这种现象正是因为马背上的骑士与战马出汗,汗水遇到冷空气发生了冷凝反应。

    那数十名骑兵一边纵马狂奔,一边大喊:“大捷,大捷,逻些大捷。李靖大将军率领部曲,攻进逻些!”

    站在城楼上的将士愣住了。

    远远的看着骑兵背上的五色信旗,以及手中的令牌子,城门自然放行。

    数十名骑兵涌入长安城,一边狂奔一边大叫:“大捷,大捷,逻些大捷!”

    李世民为了等吐蕃之战的军报已经快要等疯了,现在终于有消息了。

    长安城,还是那座长安城,城里一切如常,世勋贵族继续挥金如土、锦衣玉食,纸醉金迷,贩夫走卒继续为三餐一缩奔波,继续为活下去而挣扎。

    大家仿佛像是忘记了大唐跟吐蕃正在打仗,忘记了数万将士正在前线与吐蕃展开血肉搏杀,该怎么过的还是怎么过。

    只有在茶楼酒肆里,偶尔会听到一些热血青年议论一番,都是忧心忡忡的。

    对于长安来说,吐蕃前线的战事固然很揪心,但也正因为很揪心,所以他们才不敢去过份关注,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大唐与吐蕃打仗,关键是结果仿佛是早已设定好的,在唐朝境内,大唐百战百胜,可是一旦深入吐蕃境内,肯定会大败而归。

    唐军让他们失望得太久了,他们害怕过份关心会继续受伤,所以选择了冷漠,该怎么过还是怎么过。

    突然听到信骑传来的捷报,众行人百姓一时间还难以接受。

    一声霹雳般的大吼打破了长安城的平静:“逻些大捷!李靖大将军率领大军攻陷吐蕃都逻些,俘虏王公以下十万余人。斩首十七万四!”

    路上的行人倏地停下了脚步,正在叫卖的小贩下巴脱臼了似的张着跟发不出声音,正在茶楼里吟诗作对的仕子瞪圆了眼睛,所有的目光都投向那匆匆掠过的边关信骑,所有人都竖起了耳朵。

    然后他们又听到一声大吼:“逻些大捷!”

    这下长安城的百姓听清楚了,大唐取得了吐蕃大捷,并且攻陷了吐蕃都城,这么说吐蕃已经亡国了?

    贩夫走卒,寻常百姓,达官贵人,人人都放声高呼起来:“大唐万胜,陛下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