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 余波(2)

作品:《明月万里照汉关

    “罪臣正是多尔衮,努尔哈赤的第十四个儿子!”多尔衮感到有些不妙,他不明白,董宣武为何会注意到他,他只是努尔哈赤众多儿子中的一个,如今才十五岁,可谓是默默无闻。今天要不是他想看看这个不可一世的董宣武究竟是怎么一个人,他本不需要来的。

    董宣武仔细地打量着多尔衮,许久才说:“本帅从你的眼中看到了野心。年轻人有野心本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如果你将你的小聪明用在不该有的地方,就不是一件好事。”

    “罪臣不敢!罪臣受教!”多尔衮小心翼翼地说道。

    “希望你真的不敢!”董宣武凝重地说道,“你放心,如果你没有犯下重罪,就算本帅信不过你,也不会让人动你半根毫毛,这是大明,律法为本。本帅不会因为你而坏了律法的威严。

    这就是未来大明和你们最大的不同,在未来的大明,人将不分出生,只要有能力,肯努力,皆有出人头地的可能。

    就算你对皇太极的失败仍不死心,本帅相信,大明人才济济,长江后浪推前浪,就算本帅有朝一日不在了,也不惧任何人兴风作浪。”

    “大人的话,罪臣谨记在心,罪臣绝不敢兴风作浪!”多尔衮跪倒在地,诚惶诚恐地说道。

    “希望如此!”董宣武摆了摆手,放多尔衮下去。如今的董宣武,已经见识过太多的历史名人,并非他小看多尔衮,就算多尔衮真有什么野心,董宣武也有把握降得住他。

    离开行辕后,多尔衮的后背几乎湿透了,他没想到,董宣武仅仅从他的目光就判断出他的野心,会对大明会有所不利。

    更让他不明白的是,既然董宣武判断出他会对大明不利,为什么不当场除掉他?斩草除根,免留后患,自古以来的枭雄都是这么干的,董宣武不可能不知道这个道理。

    想来想去,多尔衮把一切的因由归结为董宣武有妇人之仁。

    “难怪董宣武一直没有篡位当皇帝,看来他只想当一个权臣。哼,妇人之仁,难成大器!”多尔衮心中这么想到。

    他没想到的是,正是他这种想法,造成了他接下来一生的悲剧。

    皇太极服毒自杀后,继代善率领山海关、宁远的清兵、关宁军放下武器,投降大明,董宣武顺利收复山海关、宁远,正在围攻沈阳城的阿敏也率众向明军投降了。

    阿敏其实是有机会逃回建州的,可是他不愿意。享受惯了荣华富贵,再回到深山野林中过那种什么都缺的苦日子,不是每个人都愿意。阿敏心无大志,而且部下都是汉兵,不可能跟他逃到建州去,所以他选择了投降大明。

    至此,自努尔哈赤起兵以来,历时九年之久的辽东之乱总算是大体平定了,剩下来的,就是派一支部队收复建州,重新建立起大明的统治,和剿灭一些还试图继续顽抗的小鱼小虾。清兵的主力已经全部被消灭,已经不需要那么多明军。

    留下锐金营、青木营和白虎营三个营兵马,以及五万明军,在吴三桂的率领下继续剿灭残余的清兵,董宣武率领大军押解着俘虏班师还朝。

    与此同时,大明西南方向也捷报频传。

    七月底,熊兆琏率领的黔军,与云南土司联军八万余人,在贵州与普名声与东吁二十万联军展开大战,一举击溃了叛军,收复昆明。普名声死于乱军之中,杀敌达三万余人,俘虏叛军五万余众,余者尽皆溃散。

    紧接着,黔军直捣普名声的老巣阿迷州(开远)。

    普名声之妻万氏不得已,只得率领重新聚集起来的叛军,退入东吁境内。云南境内的战事基本结束。

    熊兆琏并没有因此放过叛军,毫不犹豫,在平定了云南各地后,九月初,在没有等到朝廷的回复,就率领大军进入东吁,对东吁国进行征伐。一路上,装备原始简陋的东吁国军根本无法与黔军相抗衡,黔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连连告捷。

    与安南的战事虽然有些波折,但同样比较顺利。

    在燕无为率领青龙营赶到广州之前,由于当地官府措不及防,受安南支持的定洲土司沙定洲在湖广的势力扩展极快,并且打败了来征剿的明军。

    在种种不利局面下,燕无为率领以五行卫为骨干的十万明军,稳扎稳打,接连打了几场漂亮仗,稳定住局势,并逐步收复失地,挤压沙定洲的战略空间。

    同时,郑芝龙率领的大明南洋舰队不断袭击安南沿岸,甚至不时派出小股人马袭击安南内陆重镇,打击沙定洲的补给线。让沙定洲补给十分困难。

    九月初,沙定洲收到普名声兵败,云南昆明被收复的消息,为了避免被明军两面夹击,同时也为了减少补给线的长途,沙定洲不得不放弃前期占领的土地和自己的地盘定洲,率领安南与定洲土司联军退到安南境内。

    燕无为在收复了大明全境之后,与熊兆琏不同,在没有收到朝廷允许他越境作战的旨意前,并没有杀入安南境内,而是驻扎在大明边境,日夜训练明军,等待着朝廷的旨意。

    而原本在密云与明军对峙的二十万蒙古骑兵,早在山海关传来明军已经成功将皇太极二十万大军合围于锦州与山海关之间时,就急急忙忙地退出了关外。一边派使臣向大明上表请罪。

    与蒙古人一起退出关外的还有张宝部两万余人。

    眼见大清国大势不妙,自知难容于朝廷的张宝,果断的投靠了蒙古人,跟着蒙古人退出了关外。

    蒙古林丹汗对张宝那两万人的装备和人马觊觎不已。

    这个时代的蒙古人混得越来越惨,早已经不是铁木真、忽必烈那个时代的蒙古人。大元似乎耗干了蒙古人的元气,蒙古人已经不再是那个骁勇善战的传奇部族了。由于大明长达两百年的封锁,铁制兵器奇缺,武器简陋无比,很多士兵所使用的箭矢甚至是用野兽的牙齿打磨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