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零一章遍地机遇,遍地黄金

作品:《宋缔

    赵祯离开的时候上京城的早市还没有结束,午市便悄然而至,街上所有商铺店铺已经开门,买什么的都有,日常用度,木器,铁器,金银器;布匹,绸缎,棉花衣。

    各种各样的牙行伙计穿着黑白鞋在街面上高声叫喊着工厂招工,但他们的信息绝不会相同,这是牙行的规矩。

    饭馆酒楼的幌子高高挂起在风中招展着,远远便能瞧见,小二也是热情的在街上揽客,别看他们揽客,但却一点也不招人烦。

    行色匆匆之人,他们绝不会耽误别人的时间,更不会对贵贱有所歧视,保不齐街上的一个衣衫褴褛之人日后就成为自家酒楼的贵客,现在的大宋,尤其是上京城中,行情好着呢!

    发财的机会也多,只要你脑子灵活,空手套白狼的生意也能做得来,前段时间就有一夜暴富的事情发生。

    不过是从秦凤路来的逃荒人名叫李山,本打算用朝廷北迁的补给钱活口,谁曾想到一路都有饭食供应,于是便随着迁徙之人来到了上京城。

    这可不得了,此人原是个泼皮,但还算有道义,一路上尽为妇孺撑腰,随迁的官员见他仗义,便许了他一个小小的门房。

    李山不靠别的,就在官衙门口当门房,但却从不收取别人例钱,而是告诉别人消息获利,什么消息?自然是告诉别人这上京城衙门来的都是什么人。

    这不算犯法,也不算不义,来的是什么人即便是门房不说,想要知道也可以自己盯着,但却省了不少事情。

    而有些聪明人便直接每月付钱给他,虽然其中都是些无用的鸡零狗碎,可万一有用呢?

    就是凭借这一点微不足道的小事,李山发了家,但他有自知之明,知道这不是个长久的买卖,便主动向那有知遇之恩的官员请辞,但一文钱都没给那官员,而是把随身带着的一块家传印记给了官员半块,有言在先,若是有事凭借印记差人来寻,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对于那官员来说不过是举手之劳,但对于李山这个混混来说却是把身家性命都送与他了。

    开始那官员本不以为意,一个混混的保证能有什么用?只是他觉得自己没有看错人,此人倒是还真讲情义,好生勉励一番也就作罢。

    谁知短短一个月后,李山居然成为上京城中人脉最广之人,各家商号,各家铺面都有他从中牵线搭桥,连门路最广的牙行都愿意让他穿针引线。

    这可就不是一个小混混了,几乎所有认识李山的人都尊他一声李事主,能在各行各业都吃得开的主事人。

    但他更愿意自称老李,此人心性不坏,越是做大之后,越上进,开始读书识字拜先生,时间长了倒是和文人官员有所联络,因出手豪阔,倒是也颇有名望。

    上京城中谁家的事情难办,只要能拜到他,必会办的妥妥帖帖。

    久在街面上逛,连赵祯都对此人好奇不以,他是通过怎样的手段迅速崛起的?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赵祯看重的却是他的榜样作用,曾经有位伟人说过:“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眼下这个李山就是上京城中的榜样,听着都觉得不可思议,但这居然是不争的事实,想想一个秦凤路的小混混,居然成为整个上京城中的事主,多么让人羡慕和嫉妒啊!

    而这种情绪只要利用的好,宣传的好,上京城也能成为大宋控制草原的特殊城池。

    不光要向大宋百姓宣传,还要像所有人宣传,这上京城乃是一座机遇之城,一座遍地是黄金的城市,只要你肯卖力,只要你肯来,就有钱挣!

    这个世界上什么人都缺,就是不缺穷人,想要发财的人太多太多,想要一夜暴富的人也不少,而且这座曾经的契丹都城是契丹人的故乡。

    他们的祖州就在上京城的边上,这里是耶律氏的发家之地,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置,因其高祖、曾祖、祖父、父亲皆诞生于此,所以得名。

    而祖州的地位也不可小瞧,一点也不比上京城差。

    阿保机秋季狩猎多在此,建有西楼。城高二丈,西北隅有内城及殿;东为州廨、官舍、绫锦院等,东南横街四隅有楼,下连市肆,繁华异常。

    原本为契丹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可后来有了中京上京之后,祖州政治中心的地位就被削弱,反倒成为契丹的宗族中心。

    现在落入大宋的手中,反倒是变成了上京城的附庸,因为交通便利,祖州成为上京城的交通枢纽和货运中转站,每日向上京城提供日常用度所需。

    这些事情忽然让在街上闲逛的赵祯有了一个全新的想法,类似于后世铁幕出现时的一幕,大宋和契丹的意识形态差距并不大。

    更容易拉拢对方的百姓,以前的辽朝就这样拉拢过汉家百姓,虽宋辽之间有澶渊之盟在,其中明确规定不许隐匿“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迁越百姓。”

    虽然规矩如此,但这些早已名存实亡。

    相反,双方之间把对方百姓视作一种资源,互相派遣间人诱惑之,鼓动之,连通商的马车之中有时都装着百姓…………

    反倒是这几年大宋越来越繁荣之后,对待契丹百姓便没有原本那么热衷了,甚至组建巡边的队伍,击杀契丹越界的百姓,万一是敌人的奸细又该如何?

    赵祯打算重新打开这扇门,他相信一旦这扇门打开,契丹人便会如潺潺流水般来到大宋,当然还需要一些适当的宣传。

    “三才传旨随军翰林钱礼,自今日起,大宋边境对契丹人开放,凡是契丹百姓归附大宋者,皆可赦免,入宋之疆土,皆为宋人落籍!”

    三才理所当然的去传旨,对于他来说皇帝的旨意当然无条件执行,可边上的蔡伯俙却大吃一惊。

    自从拿下契丹人的中京道开始,大宋便不允许外族入境了。

    尤其是契丹人,毕竟境内存留了一些契丹人,难免会有拖家带口出现的逃户,或是以探亲名义滞留的契丹人。

    为此官家还下达过一道靖边令,阻止任何外族从北方入宋,今日怎么放开了?

    :。: